第27计 方程开门 欲擒故纵?
●计名释义?
数学,顾名思义,是关于数的科学.于是,数的运算和求值就成了数学的首要内容.数学的主干内容——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关于数的内容.
?方程和函数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研究数的关系.从映射的角度看问题,函数研究的是“从数到象”,而方程相反,研究的是“从象到数(原象)”.?
方程解题步骤:(1)设x. 对数(原象x)先作假设;(2)放x. 把这个“假”x放到函数(笼子)中去.(3)关x. 按函数解析式的运算,列出一个等式——方程(笼子关闭).(4)擒x,解这个方程,把x抓出来.??
●典例示范?
【例1】
求二项式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分析】 这是数学运算中的“求值”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函数和方程式,为了设方程,先得找函数.?
【解答】 由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r+1=C
【插语】 在n为常数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关于r的函数式T(r)=f(r)?
【续解】 由此得Tr+1=Cr=…=(-1)rC
x
?
欲Tr+1为常数,只须=0.?
【插语】 按“函数值”满足的条件,转入方程.?
【续解】 解方程,得r=4.故所求的常数项为T5=(-1)4C=210.?
【点评】 欲擒故纵是方程解题的基本策略.“欲擒”体现了列方程;“故纵”体现于将对象“放到”函数中去“入套”.??
【例2】 求?sin20°cos70°+sin10°sin50°?的值.?
【解答】 令x=sin20°cos70°+sin10°sin50°?,构造与之对应的对偶式y=cos20°sin70°+cos10°cos50°?,?
则x+y=(sin20°cos70°+cos20°sin70°)+(sin10°sin50°+cos10°cos50°)?
=sin90°+cos40°=1+cos40°? ①?
x-y=(sin20°cos70°-cos20°sin70°)+(sin10°sin50°-cos10°cos50°)?
=sin(20°-70°)+cos(10°+50°)=-cos40°-]?
②?
①+②得x=,故sin20°cos70°+sin10°sin50°=
.?
【点评】 构造方程组,利用对偶方程组解决问题,是充分借助方程思想解题的方法之一.??
【例3】
已知双曲线C:(1-a2)x2+a2y2=a2(a>1),设该双曲线上支的顶点为A,且上支与直线y=-x相交于P点,一条以A为焦点,M(0,m)为顶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通过点P. 设PM的斜率为k,且≤k≤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由双曲线方程知A(0,1),则抛物线方程为? x2=-4(m-1)(y-m),?
由双曲线与直线相交解得点P的坐标为(-a,a),又因为点P在抛物线上,?
∴a2=-4(m-1)(a-m) ①?
而MP的斜率为k=,故m=ak+a.?
将m=ak+a代入①得a2=-4(ak+a-1) (-ak),?
即4ak2+4(a-1)k-a=0 ②?
根据题意,方程②在区间[,
]上有实根.?
令f (k)=4ak2+4(a-1)k-a,则其对称轴方程为
k=<0?
∴≤a≤4.?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4].?
【点评】 根据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构造含参数的方程,转化为根的分布问题求解.??
【例4】 (Ⅰ)已知数列{cn},其中cn=2n+3n,且数列{cn+1-pcn}为等比数列,求常数p的值;(Ⅱ)设{an},{bn}是公比不相等的两个等比数列,cn=an+bn,求证:数列{cn}不是等比数列.?
【解答】 (Ⅰ)由题意知c2-pc1,c3-pc2,c4-pc3成等比数列,?
∴(c3-pc2)2=(c2-pc1)(c4-pc3),展开整理得? (c22-c1c3)p2+(c1c4-c2c3)p+c23-c2c4=0.?
将c1=5,c2=13,c3=35,c4=97代入上式得p2=-5p+6=0,解得p=2或p=3.?
而当p=2时,=3;?
当p=3时,
=2.均适合.?
故满足条件的p的值为2或3.?
(Ⅱ)假设数列{cn}是等比数列,则c22=c1c3,即(a2+b2)2=(a1+b1)(a3+b3),?
故(a1q+b1r)2=(a1+b1)(a1q2+b1r2),其中q,r分别是{an},{bn}的公比.?
化简整理,得a1b1r2+a1b1q2-2a1b1qr=0,即(q-r)2=0,解得q=r.?
这与题设中两数列公比不相等矛盾,因此数列{c?n}不是等比数列.?
【点评】 这里选取等比数列的前三项,根据等比中项的意义列方程求出p的值,再验证一般情况.第(Ⅱ)问的反证法中,也是通过构建方程获证.??
●对应训练?
1.设(2-x)5=a0+a1x+a2x2+a3x3+a4x4+a5x5,则a1+a3+a5= .?
2.已知椭圆=1(a>b>0),A,B的椭圆上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交于点P(x0,0),求证:
?.?
3.设{an}为等差数列,S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7=7,S15=75,Tn为数列的前n项和,求Tn.??
●参考答案?
1.分析 本式为二项式展开式中的偶数项系数和,而不是偶数项二项式系数和,不能直接用二项式系数性质求解,但可用赋值法构造方程求解.?
解:由于f (x)=(2-x)5=a0+a1x+a2x2+a3x3+a4x4+a5x5?
令x=1得:f (1)=(2-1)5=a0+a1+a2+a3+a4+a5=1 ①?
令x=-1得f (-1)=[2-(-1)]5=a0-a1+a2-a3+a4-a5=35 ②?
两式相加再除以2得:a1+a3+a5=-121.?
2.证明 若AB的中点为M,?
AB的垂直平分线为l:y=k(x-x0) ①?
由于l与x轴相交,因此k≠0,故kAB=.?
又kOM·()=
,故kOM =
,?
∴OM所在直线方程为y=x,代入①得
x=k(x-x0).?
因此所证的结论变为方程的解在椭圆内的取值范围问题.?
故由上述方程解得x=x0. (x为点M的横坐标)?
但点M在椭圆=1内部,即-a<
x0<a,?
解得-<x0<
.?
点评 用方程思想解决某些范围问题特别简单,容易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3.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an2+bn.?
由S7=7,S15=75,得即
解得a=
,b=
?
∴Sn=n2
n. ∴
.?
∴数列是首项为-2,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故Tn=n2
n.?
点评 因为等差数列(公差不为0)的前n项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因此可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直接设为Sn=an2+bn的形式,往往能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简的目的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