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语文高考必记必背必用必灵篇
——语文特级教师 陆 波
一.社科文十大陷阱
1.因果颠倒,又叫强加因果。
2.主次颠倒,又叫不分主次。
3.是非不明。
4.指代不明。
5.片面武断,又叫不合逻辑。
6.模糊判断,又叫或然变肯定,未然变已然。
7.无中生有,又叫于文无据。
8.范围变化,又叫外延扩大或缩小。
9.偷换概念,指结果弄错了。
10.张冠李戴,指对象弄错了。
二.断句标志
1.“曰”“云”“云尔”“而已”“耳”“言”“对”“谓”“语”“道”“白”“问”处。
2.之乎者也矣焉哉处。
3.句式相同处。固定短语处。
4.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处。
5.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所以、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处。
6.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须臾、既而、俄尔处。
7.夫、盖、凡、至若、若夫、且夫、今夫处。
8.以、于、为、则、而、若处。
9.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处。
10.文从字顺上下贯通仔细比对果断排除意思理解无误处。
三.十大文化常识
1.名字。先有名后有字,名称自己,字呼别人,男子二十弱冠,女子十五及笄才有字,不是每个人都有字,字和名的关系互为补充或彼此对立。
2.谥号。分朝谥和私谥,有褒有贬。
3.年号。有的皇帝不止一个年号。
4.庙号。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 ,汉章帝刘炟,庙号肃宗。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5.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称“甲子”,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百岁。米寿,八十八岁;白寿,九十九岁。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6.晦朔。晦是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是阴历月初的一天。望,十五;既望,十六;朔望:初一十五。
7.兄弟排序。伯仲叔季。仲尼、仲谋,表明家中排行老二;国民党将军孙连仲,表明家中排行老三。月份排序:孟仲季。海滨仲夏夜,夏天第二月,即五月份。
8.琴棋书画。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慷慨激愤。
9.科考。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隋朝才有科考,隋以前的古文“举”,乃“推荐”的意思。
1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察茂才”“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四.古文信息综合理解十大错误陷阱
1.时间错误。2.地点错误。3.人物错误。4.官职错误。5.事件错误。
6.情感轻重判断错误。
7.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8.无中生有错误。
9.故意拔高错误。
10.片面理解强加因果错误。
五.古诗八大种类
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闺怨诗、边塞诗、田园诗、羁旅诗、隐逸诗。
六.古诗十大情感
1.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深沉的历史感慨批判同情之情。
2.感时伤逝物是人非惜春叹老怀才不遇之情。
3.思乡怀亲之愁情。4.夫妻仳离之怨情。
5.杀敌报国一腔忠心或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情。
6.期盼重用忠贞自守不同流合污相时待用之情。
7.回归田园喜欢自然之情。
8.生离死别悼亡之情。
9.羁旅漂泊兄弟流离孤寂落寞之情。
10.高雅高洁高岸高蹈高尚的隐逸之情。
七.古诗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叠词、复沓、用典、互文、比兴。
2.描写手法:细节、白描。动静、远近、视听、虚实、点面结合。色彩鲜明。意向并列。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乐写哀、以景结句。
4.表现手法:点染、衬垫、反衬、烘托、对比、渲染、白描、象征、列锦、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以景结句、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换位思考、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八.古诗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精炼精警、简洁生动、朴实无华、雄浑豪放、婉约绮丽
九.古诗意境
孤寂冷清、清幽峭拔、清新明丽、恬静优美、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晦涩朦胧
十.古诗答题步骤
1.抓捕意象,通过想象描绘诗句。
2.答准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巧妙包括:构思巧妙、用语巧妙、表意巧妙。
3.分析思想情感,越详尽越好,越全面越好。
人物传记阅读
1.八大判断错误:人物对象错误,时间先后错误,描写手法错误,修辞手法错误、表情达意错误,主题拔高错误,无中生有错误,强加因果错误。
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4.小标题的作用
①精要提示了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分别概括了传主的经历或形象的一个侧面。(2分)②领起局部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2分)③引用传主的话语作为标题组织相关内容,使得语言与行为相互印证,形式新颖,构思巧妙。
5.学术性自传的特点
①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② 按照顺序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③说明自己思想观形成过程,允许别人探讨,以资他人借鉴。
6.链接材料的作用
①表明他人评价,印证传主特点;② 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文章内容更加丰富;③意犹未尽,文末补充,使读者对传主的了解更加全面,印象更加深刻。
7.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创设场景,营造气氛,奠定基调。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①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② 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8.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效果方面,亲切自然,拉进距离,更见深情。
9.段落作用
①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 中间段的作用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③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10.探究题
要求联系全文就联系全文,要求联系自身就联系自身,要求联系生活就联系生活,要求亮明观点就亮明观点,然后再分答3点或4点,最多答4点。
成语“五不”
1.不明词义。2.不看对象。3.不分褒贬。4.不合语法。5.不合语境。
不带宾语的成语:漠不关心、妄自菲薄、司空见惯、津津乐道、信手拈来。
只用否定的成语: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善罢甘休、等闲视之、吹灰之力、万应灵丹。
不受数量词修饰的成语:芸芸众生、莘莘学子。
意思改变的成语:空穴来风(原指事出有因,现指毫无根据,种种妄议,纯属空穴来风),对簿公堂(原指双方同时受审,现也可用于打官司),感同身受(原指代人致谢,现也可用于表示感受相同)。
近义成语区分根据语境仔细比对加以排除即可。
语病的“十六大”标志
1.出现顿号、“和”或并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2.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3.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4.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介词省略不当。
5.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指代不明、重复。
7.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8.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9.出现了疑问旬、否定词,可能是否定不当。
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11.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2.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13.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14.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15.出现了“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有歧义。
16.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排序题的“十大”一致
1.主语一致。
2.首尾词语一致,如果主语一致同时又首尾词语一致,那就优先选用首尾词语一致。
3.前后句式一致。4.语法结构一致。
5.关联词语搭配一致:记住“不管”不能与“是否”搭配。
6.语气一致。7.色彩一致。8.意境一致。9.复指一致。“它”指单数,“它们”指复数。
10.文理一致。
有时候排序选择题很简单:搞定首句,搞定尾句,搞定最长句不是首句就是尾句,搞定关联词语搭配相连的中间句,因此、所以、由此可见一般是尾句,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