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十三法

  • 日期:2017-06-22 13:2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1.依形推义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1.有人御众之才

2.而见疑,忠而被谤

3.启听淮北取

4.君径袁所寓之法华寺

5.若少屈,冀得一归

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之?

7.赢粮而从。

8.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死背相望。

2.语境分析法

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之。

2.汝时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

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洛阳。

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人田券至万亩。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之不详。

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7.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8.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3.语法分析法

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2.庭甚芜。

3.昌期少年,不吏事。

4.假舟楫者,非能也。

5.仆诚著此书。《报任安书》

6.自放驴,取饮爨。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8.人皆得以使之。(《五人墓碑记》)

9.久立与其客语。

10.徒立琅琊王泽为燕王。

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12.部使者刚抚定。

13.周穷乏,家无余财。

14.吏误访,访奋击收者。

4.妙用修辞法

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涉江》)

3.特陕西行台中丞。

4.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5.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6.急湍甚箭,猛浪若

7.同伐异。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5.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祸焉。《六国论》

2.举类而见义远。《屈原列传》ěr

3.其文约,其辞

4.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5.拜住其疏入谏。

6.特陕西行台中丞。

7.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8.设五寸之,引十步之远。

9.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

10.沿边方麦。

11.公何而不降?

6.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金人出,击之败面。(“弃甲曳兵而走” )

2.岁,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4.太宗初即位,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帝大征西方奇技。(《邹忌讽齐王纳谏》)

7.咸私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恐为身祸,每人尽礼。 (《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9.太宗初即位,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7.结构求义法

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及得召,遂亲信。

2.据殽函之,拥雍州之地。

3.齐人追

4.秦无亡矢镞之费。

5.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6.良将弩守要害之处。

7.变姓名,踪迹。

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9.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其议论,或其材能

8.联想推断法

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1.远与恢素。 (《鸿门宴》“素善留侯” )

2.轻侠。(《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

3.环之中。(《促织》“于败丛草处探石发穴”

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封。(“口诛笔伐”)

5.使老弱女子城。(《氓》“乘彼陒垣,以望复关”)

9.带入检验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李斯,相也,于五刑。。

2.不营产业,常食诵《诗》。

3.后因他,具以白质。

4.霍光延寿为谏大夫。

5.门卒当车,有所言,愿:希望。

6.专以射为戏,死       

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10.古今对比法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1.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11.邻字借推法

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劾之

12.音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孔雀东南飞》)

3.屈平既(《屈原列传》)

4.召有司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5.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师说》)

6.徐公来,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7.(陈涉)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13.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

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

1.邪曲之害也。《屈原列传》

2.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

3.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