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2017高考作文十大押题(十):规则

  • 日期:2017-06-21 12:2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 字体:[ ]


2017高考作文十大押题  主编:李彬

李彬

语文特级教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17高考作文十大押题(十)

规  则


内涵挖掘

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规则使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条理。在这么一个发展迅速,风云多变的现代社会,很多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还是有些规则是基本的,如遵纪守法、优胜劣汰、引导竞争、多边对话、多劳多得等,都是现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基础规则。


三维解读

规则,是社会成员被体制接受并幸存下来所必须奉行的规范条例。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着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社会由种种规则维持着秩序,不管这种规则是人为设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因为规则都具有绝对的或相对的约束力。人的行为是一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以得到许可的行为,才是可行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完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这种许可包括自然界的许可、社会的许可、他人的许可。这就是规则的制约性的表现。因为在这种制约性中包含着个体切身的利害关系,因此规则的制约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不缺少制度,更不缺少规则,但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当今社会更要强调规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毒奶粉”“地沟油”“雾霾围城”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市场的盲目性。


命题范例

(一)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静立不动,绿灯一亮,鱼贯而过。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他们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 以“规则”为核心:尊重规则,敬畏规则;


2. “从众”与“从则”:遵从规则才是真正的从众,莫以从众坏规则;


3. 敬畏规则才能敬畏生命,维护规则就是呵护生命;


4. 挑衅规则就是挑衅公德,进步请从规则起步(规则与素质、文明),从规则看国民素质,无规矩不成方圆;


5. 从侥幸心理看不讲规则现象,由“中国式过马路”想到的——淡规则意识。


(二)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香港海洋公园游人众多,工作人员尽力维持,但插队的还是越来越多。为避免纠纷,公园特设警示牌,对“插队”作出书面定义:超越前面客人轮候之位置;离开后欲返回轮候之位置;替未进入排队区之人士占据位置。请遵守秩序排队轮候乘坐登山缆车。并明文规定,如有违者,将被要求离开公园,不予退款!此举收效甚佳。胡适先生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立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和规则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整手段,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不至于滑出底线;道德填补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这两种手段的侧重有所不同。总的来看,西方国家更加青睐规则,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对公民的约束。而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则更偏爱道德,习惯通过道德教化来维持社会整合和社会和谐。


规则和道德都是我们需要的,如何将规则和道德统一协调共同发力是立意的关键。可以谈道德的重要性,用人性的温暖抵消规则的生冷;可以谈规则的意义,用制度督促道德修养的提高;可以分析道德和规则协调的一面,鼓励人们遵循规则,提高素养;还可以分析二者不协调的一面,注重道德与规则的不同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关系型的文题,切忌只谈其中一面,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关素材组(略)

相关名言佳句(略)

写作点拨(略)

范例佳作(略)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