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及应对策略(2)

  • 日期:2014-01-13 10:36
  • 来源: 学友上传
  • 浏览:
  • 字体:[ ]

  3、 依从整体角度命题

  散文阅读的选文是一篇形神兼备的完整的文章,它的命题也讲究一种整体效应,也遵循一个原则,即能测试出学生整体理解的水平。命题设计时,虽然查对局部句段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对文章整体的深层意思的理解、分析、概括和阐发,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命题的整体性在试题中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按照从局部到综合,从形到神的思路命题。散文阅读的习题有小题大题之分,小题一般是针对一个词,一句话设计的,而大题的设计与散文的线索、构思、主旨有关。而这些词句的理解、线索的把握,构思的明晰又有助于主旨的领会,也就是说考查内容之间有着整体上的密切联系。

  如98年的《报秋》,27题考查对“怅然”一词的理解,通过此理解,考生就会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倾向,28题考查的表现手法即“反衬内容”的运用,29题则考查了“便”及“领取”反复修辞的作用分析,其实,27、28、29题是通过对局部内容的考查,着意引导考生向主旨靠拢,而30题则完全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分析鉴赏。

  这体现了命题的整体性。且题目的安排也基本上按照局部考查设题在前,综合考查设题在后这一原则,显然是让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很有分寸感,这是命题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

  二、 散文阅读的教学与复习

  明确了散文阅读的选文特点、高考要求及命题特点,在教学与复习方面我们就能做到有备而行。一般情况下,教学与复习应该从二个方面准备。

  1、储备散文鉴赏知识

  储备散文鉴赏知识就是要具有散文的一般常识及与鉴赏有关的专业知识,如散文特点、分类,散文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及艺术手法。如叙事散文常用以小见大,写景散文常用情景交融,咏物散文常用托物言志,我们只有理解这些手法的真正内涵,才能顺利搞好散文鉴赏及答题。关于散文技巧及艺术手法,还有很多,如象征、反衬、联想、想象、铺垫、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意境等,目前的中学生对此了解较为肤浅,部分同学甚至是空白。因此教师在教学复习时,要落实教材中关于散文阅读的常识性内容,如高中教材里的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散文的景和情》等。同时在教学中还要补充一些关于散文表达技巧及艺术手法方面的知识,而且要讲深、讲透。2000年高考22题考查了对“二三人称转换”这种表现形式原因及作用的分析,如果考生在平日没有相关的知识,没有经过类似的训练,肯定会束手无策。由此可见,散文鉴赏知识的储备是答好散文阅读的前提,教学复习中绝不能忽视。

  2、注重针对性的阅读

  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了一些散文鉴赏的知识不一定能做好散文阅读题,阅读能力强的考生往往功夫在课外。高考阅读的散文与我们的语文教材差距太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搞好针对性的课外阅读。

  现代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极差,他们很难通过散文表层的物象去挖掘作品底层的意蕴,也就是说他们很难快速地把握散文的主旨。我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全班的学生快速地阅读98年《报秋》这篇散文二遍,然后让他离开原文去体味作品表现的思想。鲜有学生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究其原因,高考选入的散文都是一些感悟生活的典范之作,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对生活的体验。让面临高考的学生去直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已是奢谈,我们只有引导他们去阅读那些感悟生活的随笔散文,间接地培养这种感悟生活的能力 ,这样在考试时才能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托尔斯泰语),才能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

  这里所讲的针对性阅读就是针对高考阅读部分散文重在感悟生活的特点,去寻求一些范围难度与高考接近的现代散文,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自设障碍自翻越,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一种散文阅读的感觉来,并进而探索出一条简洁有效的阅读办法来。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