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运用历史激发学生历史学习1(2)

  • 日期:2012-11-10 09:47
  • 来源: 快乐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历史神入包括6个基本的特征。首先,历史神入是一个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过去的人们为什么那样做的过程。第二,在历史事件的评价过程中,它涉及一个对历史原本和年代的正确认识。要想进行神入,学生必须对那个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详尽的了解。第三,历史神入依赖一个对历史证据的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以确立一个对过去行为更深刻的理解。第四,历史神入涉及一个对过去所做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学历史的学生享受事后认识的乐趣,即喜欢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学生必须知晓行为的后果,并能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五,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为了有效地神入,学生必须了解过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约束力。第六,历史神入要求对人们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学生必须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按照一种科学的程序,没有适合于过去人类行为的绝对规则。不同的人,即使给予非常相似的环境,也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丘吉尔在1938年对希特勒的政策就可能完全不同于张伯伦的政策。学生必须理解每个人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的复杂性怎样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下面的神入课范例中,学生不是被要求变成张伯伦,“与他亦步亦趋”,也不必同情他的处境,或者想象他们是英国首相。而是要求学生理解形成他的决定的事件,弄清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并知晓他行为的结果。重要的是,学生被要求运用各种历史证据,对张伯伦为什么会于1938年秋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接受绥靖政策进行理解、解释和评价。教学范例包括四个相关联的阶段。

  1.要创设张伯伦在1938年为什么绥靖希特勒的困境。

  2.学生应该注意任何一个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人物行为的历史事件。他们需要通过研究历史原本和年代形成事件的背景知识。

  3.收集好历史证据以后,学生应该与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4.学生建构论点,用历史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结论。

  困境:张伯伦为什么在1938年绥靖希特勒?

  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采取对希特勒的绥靖政策,意思是他们试图通过谈判,并满足独裁者的很多需要,以避免战争。绥靖政策的中心人物是英国首相张伯伦。他迫切地想避免另一场破坏性的战争,并相信通过与希特勒直接谈判,可获得欧洲的和平。1938年9月,张伯伦三次飞往德国会见希特勒。在最后一次会见中,他同意满足德国对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地区)的侵略,以换取和平。这个决定也被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法国的达拉第同意,这就是所谓的“慕尼黑协定”。

  在他返回伦敦后,张伯伦宣布“我们时代的和平”有保障了。他举着与希特勒签订的著名的协定,宣布欧洲的和平。欢呼的人群向他致意,都为战争已经避免而感到高兴。然而不到一年,1939年9月,希特勒就通过发动对波兰的入侵撕毁了这一协定,之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张伯伦万分沮丧,他的绥靖政策破产了。

  历史原本与年代

  必要的背景知识

  在学生提出主要议题之前,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每个班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张伯伦的处境,学生必须获得一些介绍那一时期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关于30年代德国外交政策的资料(见附录),这些资料可提供导致二战爆发的事件的年代。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