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课下读《朱自清传》得出了很多观点,写成了小论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求真,使自己人格受到陶冶。
第三,抓住文学发展的历史,体会中国知识分子心理历程。
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依然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在我们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这里有优点也有缺点。如何正确去面对?新编语文教材按编年来安排古代散文单元,为我们语文课堂人格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小心探索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抚摩着身上留下的历史的烙印。
一个民族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圣人,那都是历史自然筛选的结果,反过来影响无数中国人。
揣摩每位作家的心理,在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其心理,才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他人。在这种思考中,学生也将走向成熟。
当然,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在今天的中国仍然还只是一个开始,那将是一个没有句号的探讨。知识分子永远是最不安分的,总是不愿被某个固定的模式禁锢,即使他们已被定位在社会体制的某一环节上,仍然没有安身立命之感,总是要不断地寻求着突破与更合理的归宿。在灵魂深处,他们总是漂浮的,自由地漂浮着。传统知识分子死亡了,但知识分子的精神却是不死的,只要这种自由的、批判的、超越的精神不死,知识分子就将获得永恒,尽管其存在方式会一代一代地发生蜕变。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可能要他们象大学学者那样去考证去思考,但我们要去培养学生一种思考的习惯,一种求实求真的精神,让它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培养新一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