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一年级以后,由于身体的发育,孩子的感觉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他们的知觉在精确性和概括性上也有所发展,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而且能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他们的注意力比起小学生更具有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他们已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他们要完成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物上;他们的记忆力由机械记忆开始转向理解记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日益发展;等等,这些都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家长要了解孩子进入初一后的学习生活特点,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六年级学习时,从课内到课外,从上学到放学,都有老师的严格管理,进中学后,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课内外许多活动依靠学生自己独立地去进行。老师放得多,管得少,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没跟上这种新的要求。
小学毕业之前,有升学目标的激励,有老师和家长管着学,学习生活节奏较快;一进中学后,新的学习目标还没有树立起来,缺乏紧迫感,容易出现松懈情绪。有的孩子认为进入一般中学读书,希望不大,情绪低落;有的孩子进入了所谓一、二类学校,往往产生“可松口气了”的思想,因而造成学习退步。
进入中学后,学科增加,教学内容加深,知识抽象化,老师讲课不像小学老师讲课那样直观形象和详细,而是比较注重系统讲授,要求学生进行较抽象的思维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孩子往往因为主动性差,思维方法跟不上而形成学习上的滑坡。
因此,进入初一后,原本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之间开始出现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家长应该从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的教育,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注意引导并督促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前须认真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好课,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并积极思考,不懂就问;课后要认真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并完成当天的作业。其中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要完整,教育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事实证明,进入中学高年级后,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家长要掌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
与小学相比,初一学生有着自己新的心理特点。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已经不再像小学那样喜欢依随于老师和家长的周围,而是逐渐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再把他们看成“小孩子”,希望师长尊重他们,和他们平等地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在家庭中,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小天地,有自己的房间和学习用桌。家长们也开始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甚至与家长公开顶撞,他们的自主意识往往与家长的管教发生矛盾。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活动能量大和认识水平低的矛盾。有时候,他们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有时固执己见,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容易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他们往往把谦虚与拘谨等同,把粗暴与冒险当作勇敢,甚至把在课堂上顶撞或戏弄老师当作勇敢。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在安排各项活动时,一方面不能包办代替,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必须给予具体的指导。因为事实上初一学生无论在经济上、思想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还不能完全独立,离不开成人的督促和检查。善于处理初一学生独立性发展与父母管教的矛盾是很重要的。家长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又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不能放弃指导和督促。
还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教育他们用集体生活准则来约束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生活上,对孩子要加强营养,指导锻炼,保证睡眠,因为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