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傻学”语文付出机会成本

  • 日期:2011-10-06 09:43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高考开始了。高考结束了。成绩发布了。录取开始了……这是年复一年的高考。语文是高考里的头一门,无论你是学文读理,都要头一个“对付”。

  为了学语文,为了考语文,学生们付出了太多太大的“机会成本”。在国人意识里,向来只有“成本”的概念而没有“机会成本”的概念。因为“成本”是眼前的、看得见的,而“机会成本”是潜在的、看不见的。什么是“机会成本”?经济学里解释很清楚: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这就是因选择行为而产生的成本。

  一切你所获得的东西,都是以你所放弃的东西为代价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只看“成本”而不看“机会成本”了。大家拼命学英语,得到了四六级七八级之类的“证书”,但付出的是放弃了学好母语中文的代价;同样,你学会了应付那些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的语文考题,但付出的是放弃学好美好汉语的代价。是的,“机会成本”就是那个看不见的、但被你所放弃的东西,这个“代价”是极其沉重的,可是深刻认识到的人不多、引起重视的更少。

  央视“时空调查”一项调查发现,有29.7%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把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英语霸权”当然很潇洒,但付出的是一个国家母语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走向衰微的“机会成本”。个人付出的种种“机会成本”累加起来,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损失是何等巨大。许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全身心地去忙英语和计算机考级之类——如此这般,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高考第一门就是语文,所以在进大学之前,我们的孩子还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语文了,但博大的汉语语文,学什么不学什么,也是“获取”与“放弃”的选择,这里头同样有大量“机会成本”的付出,而换来的那些是什么呢?

  把语文搞得越离奇、越复杂、越枯燥,那么离语文就越远。上世纪前半叶,我国出了不少国学大师,而那个时代大学招生的国文试题,竟是那么简单!比如国立北大、清华、南开1946年度联合招生国文题,全卷仅50余字:(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并须加标点)题目:学校与社会。(二)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1.指日可待;2.变本加厉;3.隔岸观火;4.息息相关。

  考试当然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更狭义地说是一种“工具”,需要改进的主要还不是“考试”两个字本身,而是考试之“内”的内容内涵和考试之“外”的选拔方式。内容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选拔方式也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但我们必须看到,语文不是工具。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把语文当成了工具,而且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这种技术化、工具化的语文,让人越学越傻,而且弄得一年比一年复杂,让学生、让考生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这,就是语文的本末倒置。

  如今,一些中学在日常语文练习中,也引进了一些新的考题的设计形式,学形式是容易的,难的是学理念。语文教学需要美丽,语文考试要有良心;只有这样,语文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的语文,才有望是付出“机会成本”最小而收获最大的语文,就像雨果所说的:“语言在人的心里,从思想走到良心,又从良心回到思想的时候,那才是心灵的真正胜利。”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