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离不开阅读。
女儿的语文老师要求他们在暑假期间要读一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并要完成一至两篇的读书笔记。女儿问我,《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里面的文章都独立成篇,写整本书的读书笔记要怎么写?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这个问题,我只是问她,书读完了没有,是怎么读的。女儿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但差不多读完了也就忘完了,现在要写读书笔记怕要重读。
这就牵扯到读书的方法问题。严格地说来,女儿的读法于培养文学的趣味是有益处的,但,对提高自己的鉴赏与阅读水平,品味文字的深度意味则助益不大。这也是大多数中学生不知怎样提高自己阅读能力(包括英语)的原因所在。
就我个人的体会,中学阶段的阅读还属于初学阶段,当以扎实的基础训练为主,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可取。现在坊间不少帮助中学生应对高考的所谓阅读辅导,大多沿习英语阅读理解培训的老路,一篇文章加几道文后题(有的是选择,有的是所谓分析),训练来训练去,我怀疑训练的成果是让学生彻底丧失阅读的兴趣——盖因为这种零切碎割式的训练方式,再好的文字也会变成和尚的百纳衣,无美感可言了。如果考生幸而在考试中碰上类似的文章,也许会得到一点分数补偿(实际上我相信会有一些成果,任何东西你做多了,就会形成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对于应对目前的考试尚有一些作用),若碰上题型变化太大,或干脆从未见过的文体或题型,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会抓瞎。
而这种情况在语文考试变革呼声日高的今天,可能性是越来越大。
那么,怎样的阅读才是正确的阅读呢?或者说,就高中生而言,怎样训练阅读才是有效的呢?笔者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第一,中学生学习阅读首先要把好选材关。限于大多数中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能力的不足,最初学习阅读时应选短小的文章为主,从培养阅读兴趣计,最初所选的文字应感染力强些(这因人而异);以后随着阅读的进程可逐渐扩大阅读材料类型、风格的多样性,甚至有意识的加大自己原本不喜欢的类型和风格的文章,以免“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但文章的篇幅依旧不能大,只有把短文章读好了,才能为以后的长篇阅读奠定基础。
第二,老老实实地写读书笔记。要做到读一篇文章写一篇笔记,读书笔记不能只是抄文中的好词好句(这在阅读时可随手画下,以便复读时引起注意),那是小学生的读书方法,作为高中生的读书笔记,应该是评述性的文字。笔记的内容大约是所读的文章写什么(作者想表达的),怎样写的(表达方式或其基本思路),效果及你的看法(要有证据)。如果是单个作家或同一风格、流派作家的文集,在读完整本书后,一定要写一个总评式的笔记。这种阅读方式,虽没有刻意地针对高考中的某种题型进行训练,但由于训练的是真实的阅读鉴赏能力,考试中碰到任何题型也一样应付自如。
第三,有意识地将自己所读材料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这样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原作者意味,或可能由原文而有所生发,从而引发更深入阅读的兴趣,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假以时日,提高的不仅是阅读水平、鉴赏能力,写作的水平也会一并提高——从根本上说,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对社会阅历单一的中学生更是如此。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