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由“由厚读薄”五法
- 日期:2011-08-05 08:4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五、六十万字的中学历史教材,虽说谈不上博大精深,但要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亦非易事。那么,怎样掌握历史知识,并将知识化为自己的智慧呢?1.先读目录。目录往往是全书内容的缩影和提纲。倘若把编、章、节的标题比作“路标”,目就是“路标”指引下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犹如把握了全书的总结结构和基本体系。纵观目录,思其所云,构成轮廓,初获印象。如果把目录比作一根“链条”,编、章、节、目就是“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安排缜密。编、章、节的标题是“路标”,目就是“路标”指引下的主要内容。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从目录看中国史课本和世界史课本的体例有所不同。中国史是以纵线为主,横线为辅,以时间的先后、王朝的顺序更替为记述的主线,而每一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的并列记述为辅线。而世界史则有所不同,虽然总体上仍按历史演进的大纵线来记述,但每一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上,则以空间上并存的国别史为叙述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各个国家史是横排并列叙述的,某一国历史的纵向的连贯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常被打断。
从目录上,就能看出这种体例上的差异。让学生懂得这种体例上的差异,为的是通过了解体例更好地掌握内容。特别是学习世界历史,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上并存的有哪些国家或王朝,另一方面,要学会从“断”中把握“不断”,把握住每个国家前后相继的历史演变。2.细读课文。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是通过细读课文而获得的,这是掌握历史知识的最重要环节。为要读好课文。第一,掌握方法,抓住要点。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提炼要点。如一个朝代的建立,需要掌握时间、创建者、都城三个要素。历史事件,需从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和影响诸方面去把握。历史人物,可以从国籍、时代、称谓、作为、评价等几个方面去归纳。历史作品,应从时代、作者(包括国籍)、主要内容、意义等方面去掌握。会议类,要从时间、地点、参加者、内容、影响等方面提炼。条约类,可从时间、地点、签约双方、内容、影响五个方面梳理。战役类,必须注意时间、交战双方、经过、后果(或作用)等方面。
改革类,需从背景、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几个方面去掌握。而涉及到“意义”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从性质、作用、局限性等方面去考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分清了知识类型,按照方法,边读书,边划出要点,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紧抓要点,全面掌握。第二,弄清层次,编写提纲。按照课文内容,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利用课本的天头地角或眉批,或注释。其实,教师的板书提纲,往往是教材内容的概括集中,掌握它,有利于提高学史效率。第三,运用唯物史观,注意史论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也是学史的方法和原则。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最后取得彻底胜利,法国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因此,教材在具体叙述了法国人民三次武装起义的基本史实之后,得出结论:“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三次挽救和推动了革命,使革命得以彻底进行”。3.读地图、插图。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和说明,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首先是识图,识别地图的种类,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其次是描图,有些地图可用色笔来描图,印象更为深刻;第三是注图,在图中或图旁加注,把课文和地图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历史插图包括教科书前的彩色插图和教科书里的插图,如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学习时要辨别插图的特点,分析插图的结构,掌握插图的要点。学习中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4.精读年表。每册教科书的最后都附有“历史大事年表”。
这些历史年表,是以年代为“轻”,大事为“纬”而编制的。在学习课文的前提下,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增强时间概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经常翻阅历史年表,中外年表对照,注意同一年代或同一时期中外发生的大事,有助于对横向知识的理解和巩固。5.读习题。每章教材的习题,往往是体现这章的基本知识,在预习、听课和复习时均应认真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读史的人,往往拿起书本从头读到尾,读后不知所云,甚至糊涂起来。运用时,难免史事混淆,张冠李戴。带着问题读书,“再现”历史,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尽量避免上述毛病。所谓“读问题”,就是在浏览目录的前提下,一是阅读教科书编、章、节、目是提出的问题,二是阅读教科书章节后面附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历史知识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