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学生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 日期:2011-07-22 08:26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出现“不该错”的错误,这是教师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上课听得懂,提问答得出,但一到作业或考试时就出“事故”。而对这些“事故”,学生往往不能自己检测出来,要靠别人指正。比如老师对某学生说:“你答的这份试卷上有错误。”该生将试卷从头至尾看上几遍,仍然疑惑不解:“没错啊!”直到老师用红笔在错题旁边打个“×”,他才猛拍自己的脑袋:“哎呀!怎么错了呢……”很明显,如果我们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能力,那些“不该错”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我觉得,在这方面,至少应该做好三篇文章。培养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但是现在学生往往缺乏反复检查的习惯。课堂作业或考试题目做完后,还剩有时间,有的学生宁肯坐在教室里东张西望,也不愿细心检查。因此,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能力,必须从培养检错习惯开始。
首先,应控制学生作业、考试的数量。学生很多错误往往是图“快”引起的,而图“快”又往往是因作业“多”而所迫。治“多”抑“快”,学生有从容之感,才谈得上反复检查。另外,要注意让学生“自己”检错。现在学生做题之后,孰对孰错,是由老师检验的。学生收到老师看过的作业,只数一下几个“√”几个“×”,便往书包里一放。至于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没有细想。我们如果换一种方法,比如凡有错误的作业,老师暂不批改,而退回给学生,令他弄清错误并改正后再交来,那么,学生就会养成自我检错的习惯。让学生建立“错误档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检错的习惯。比如,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错题分门别类记上卡片,高年级学生还可写出错误的性质、程度及其原因,以便整理、分析。总结规律学生在作业、考试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性质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还是有路子可循,有规律可找的。帮助学生总结好这方面的规律,可以增强他们自我检错的能力。
我们常见他们形成错误的原因和性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粗心性错误。孩子大多数是兴奋型或活泼型的,他们容易激动、急躁,缺乏耐心,注意力容易转移,所以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多。经常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看错、写错。如把“5”看成“3”,把“7”写成“9”,将“1÷1”写成等于“0”,将“戴”写成“带”,“克服”写成“刻服”,“常”写成“长”,等等。②习惯性错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形成的习惯和影响,有些问题甚至久而成癖,难于纠正。我班有个学生经常把“棘手”一词错成“辣手”,究其原因,她说很多人都这么说,所以她也说成了习惯,根本不知道错了。还有个学生写“木”字,总要把“|”加上一“钩”讲过多次改不过来,成了习惯。后来我告诉他经常念“木木木,本无钩”的口诀,才慢慢改正过来。③常见性错误。由于某些学生平时学习缺乏认真的态度,或不求甚解,因而出现不少常见性错误。如把“出”写成“去”、“处”,把“的”写成“地”、“得”“哪”写成“那”“年轻”写成“年青”等。④知识性错误。这类错误出现,确系学生在知识上没有过关。
比如有个学生解释词语,把“刚愎自用”解释为“刚强不屈”。有个学生用“敏锐”造句:“他敏锐得什么都能看清楚。”还有个学生判断“我们班今天基本上没有人迟到”这个句子是否属病句时,竟然写道:“句子正确,符合实际情况。”⑤理解性错误。理解性错误纯属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正确出现的所答非所问。如把“为什么”答成“是什么”,把“怎么样”答成“什么样”,把“辨析”弄成“解释”,把“搭配”弄成“归类”。又如有道试题,要求学生回答“这些来学校的客人很讲礼貌”和“这些学校来的客人很讲礼貌”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有的学生就答道: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来、的”两个字换了位置。告诉学生总结以上错误的形成规律(当然还可以总结一些)以后,他们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注意。
指导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运用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自我检错能力的重要方面。据我的实践,可供学生经常运用的检错方法有几种。①审题检查。要求学生从题意入手,看自己的所答是否所问,是否按要求已经答完,特别是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样”要分辨清楚,不能随便作答。②疑点检查。对于那些自己没有把握或自己认为尚有疑点的地方,要慎重对待,反复检查、验证,直到自己觉得疑点可以消除为止。③常规检查。前面已经讲到,产生错误有几个方面的规律。所谓常规检查,就是按照这些规律逐项进行检查。通过这种检查,除“知识性错误”外,其它错误都容易发现。④交换检查。学生由于心理定势,往往形成见错不错的现象。采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相互检查,便能破除这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