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博约结合学习法(2)
- 日期:2011-07-18 08:11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学习越是广博,获得的知识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视野就越开阔,想象就越丰富,对于问题的学习与研究,能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理性认识,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若不重视“五多”,必然孤陋寡闻,知识经验甚少,也就谈不上培养和发展智力和能力。2.三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这是朱熹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的学习方法。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训学斋规》)三到法,实际上就是各种感知器官协同活动,共同发挥效能的学习方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到”就是用心思考所感知的知识对象。感知的东西,不经过思维器官的认真思考,加工制作,就不可能真正被掌握,所谓“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正说明心不先到是不行的。因为思维器官是全身神经活动及联系的总指挥,没有它的指令,眼、口是不起作用的。
从学习心理与非智力因素角度看,心不专一,必然缺乏学习的意志、情感和兴趣,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如此,即使用口不停地诵读,也记不住或不持久。可见,“心到”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强调“心到”的重要,是古人治学的共同特点。孟子曾这样指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说明学问没有别的窍门,只要把放纵之心收回来专心学习就是了。荀子也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并指出:“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心不在焉,就会对学习的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学不到知识,三心二意就疑惑不解。反之,能够“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征”《管子·心术下》,注意力集中,思想专注,耳朵认真地听,眼睛仔细地看,这是深刻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3.阙疑阙殆法。阙疑阙殆是和“五多”相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论语》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应当加以保留,不要稀里糊涂地放过,也不要在未搞清疑义的时候,轻易下结论,把不明白的问题时刻记在心上,留待以后再学习过程中加以研究解决;而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说出,就能够减少错误。
再多看,看不明白的地方,作为疑问加以保留,争取下次看个明白;其余清楚的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实行,就能减少懊悔。随着人的再学习,知识能力会不断增长和提高,许多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都会相继得到解决。倘若对子疑难问题,不是采取阙疑阙殆的方法,而是硬着头皮非解决不可,只能是“百思不得其解”,不但费时,而且劳而无功。4.四宁四毋法这种学习方法的要旨在于:博学既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涉猎许多;也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泛无所主地乱读乱看一气。博学是有个方向、有个中心、有个标准的,那种“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荀子·大略》)也就是说,学习求多而没有一定的方向,爱好又时时变化不定,这样学习的人是不值得赞许的。博学必须“循序而致精”,其方法就是:“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朱子语类大全》卷十)这可以说既是学习原则,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5.游学法学习不能只关在书斋里苦读冥思,还要发扬“僧家行脚”的精神,走出书斋去“游学”,通过“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之治乱得失之迹”(《朱子语类》),以扩大学习视野,增广其见闻,质证其所学。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读万卷书”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于一个人的认识来说是必需的,必须善于把“读书”与“行路”相结合,亦即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这是博学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