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和理解难句
- 日期:2010-04-30 09:00
- 来源: 未知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中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中,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在所有词语都认识的前提下,仍然无法理解句子的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很好掌握理解难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那么,怎样才能读懂难句?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本质,紧扣句型。所谓弄清句型,就是善于看准主语和谓语,并且从谓语动词的不同类别出发,准确划分谓语动词之后的其它成分。阅读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句子,应该反复扣住句型,认真分析。要掌握抓住本质,反复扣句型这一方法,就必须做到:1.留心省略如:He did what he could to calm her。有的学生就直译成;“他做了他能使她安静的一切。”这说明这些同学没注意could之后省略了主句谓语相同的动词do。若同学们能从情态动词could的本质用法出发,能自行排除could可接带to的不定式的错误认识,则应发现该句的句型是“主—谓—宾—状。”宾语是由what连接的从句承当,从句中省略谓语动词 do,状语是不定短语to calm her。省略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若同学们能在阅读过程中留心省略,那么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2.排除干扰阅读时,同学们至少要善于排除下述干扰:(1)倒置定语的干扰。定语短语、主从句与不定代词定语的倒置是汉语中少有的语言现象。然而在英语中,倒置定语的用法则极为常见。倒置定语也的确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有些高一学生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定语倒置。甚至在定语从句引导词省略的时候,有的还分不清主句与从句,从而更无法理解全句的结构与意义。排除定语从句干扰的根本办法,就是对定语从句采取“暂不理睬”的态度。在阅读时,同学们对名词、代词后的主谓结构(有时是一个多种成分并存的长句),要善于采取“视而不见”的作法,把阅读句子的着眼点放在主句的主语、谓语及谓语后的表语、宾语或状语等成分上。在弄清主句结构之后,再回过头来将定语从句一并予以考虑。这样做很有利于把握整个主从复合句的含义。只要多加实践,理解定语从句的能力就会提高。(2)插入部分的干扰。在不少英语长句中,常有一个用逗号隔开的插入成分或修饰成分或补充说明的成分出现在主语与谓语,或谓语与谓语之间,因而难于确定这样一类句子的句型。对这样一类插入部分也应采取“暂不理睬”的做法。
如:But in ctual fact sportsand games can be of great value,especially to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irbrains most of the day,andshould not be treated only as amusement.如果对逗号之间的插入部分视而不见,暂不去理睬,那么很快就会发现 can be of greatvalue与 shouldnot be treated 是两个并列的谓语。从而能准确地了解这一句子的句型特点,并从总体上把握住该句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插入部分的意义,就能进一步全面理解该句的意思。3.识破假象如:……they are huge compared With atoms。有的学生对这句话似懂非懂,很难一下子认清该句的句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他们只凭直觉把are…compared视为一个完整的谓语形式。造成这一错觉的原因在中学英语教材中,过去分词短语用作状语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生—谓—宾”和“主—谓—状”等,谓语都是行为动词。也就是说在“主—系—表”句型中少有过去分词短语用作状语的情况。学生只停留在这种语感基础上,因而便产生了上述错觉。其实如果对huge一词的词性,语法功能以及它在该句中所出现的语序情况稍作分析,就能得了这样一个结论:huge是形容词,在该句中,只能作are的表语,而且形容词不可能在被动语态的助词与过去分词之间充当任何成分。因此该句的句型只能是“主系—表—状”。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确了。假象多为语序印象所产生。识破假象的有力手段,是对句中的某些单词再作进一步的观察与分析。这种观察与分析的实质性工作就是多角度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过程。由此看来,在阅读难句的过程中,同学们应不断培养多角度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以增强认识假象的本领。4.敢于判断英语是一门非常活跃的语言。任何语法书籍也很难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统统包写进去,老师的讲解也是如此。于是,要求同学们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善于从一般规律出发,正确判断一些难句的结构和句型。如:……but what it learned in books cannot have the same effecton achild's character as what is learned by experience.语法书在论述“…the same…as…”结构时,几乎没有列举在as之后连接从句充当某一成分的例句,教师也很少讲述这种情况。因而,同学们对上句中 as 所接的what从句出现疑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