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萧乾:读书要有计划

  • 日期:2010-02-23 14:30
  • 来源: 学生社区
  • 浏览:
  • 字体:[ ]
  我很羡慕那些一目十行的读者.英国有位教授, 据说他在火车上看书, 车窗外每掠过一根电线杆, 他就能翻一页.国内也有学者, 据说一家大旧书店的书, 你随便指哪一本, 他都能道出内容梗概.我人很笨, 读书慢, 近年又有随读随忘的毛病, 这最要命!

  我读的书, 大致分这么几类: 甲类是业务上需要的, 必得有目的有系统地去读——主要属我正在研究的问题的范围.乙类是为了欣赏观摩而阅读的.此外还有两类书, 读法有些不雅.一类放在厕所里 (作为丙类吧) , 另一类放在枕畔 (作为丁类) .还有一种戊类, 这大都是版式很小的书.每逢去医院或去车站接人, 我必带上一本, 为等候时翻阅.还有己类——根本不打算一页页地去读, 纯然为了查找用的.特别是工具书, 像中外百科全书.

  甲种书, 例如40 年代我在剑桥研究英国小说时, 手中的几套全集, 我几乎都是逐页仔细阅读的.读这种书, 我手中必有支红蓝铅笔, 随读随划些记号.每读完一册, 都写点笔记 (但笔记本在1966 年8 月已全部化为灰烬了) .

  乙类书, 如古华、宗璞、戴厚英、邓友梅等位的小说, 姜德明、贾平凹等位的散文.我特别喜欢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那套《诗苑译林》丛书, 像普希金、拜伦、雪莱的诗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一本真被我爱上了的书, 我可以读上许多遍.过去,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 都德的《小东西》, 都曾使我神往过, 同它们有心心相印之感.

  限于时间, 阅读当代作品以名著为主.但有时不那么出名的书, 却能给予我极大的快乐.例如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 我读了就比西蒙诺夫的`过瘾'.19 世纪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的《莫吐儿》一共不到100 页 (还是少儿出版社出的) , 对我却像是浓缩了的狄更斯和马克·吐温, 也那么幽默, 真实, 感人.而且姚以恩的译文多么上口啊!

  枕畔, 目前我放了广西出的《古代诗词曲名句选》、湖南出的那套《走向世界丛书》 (尤其爱看钟叔河为每本写的序言) 和一些游记;有解放前出的, 如中华的《古今游记选》;也有解放后出的, 包括陈舜臣的《中国古今游》.此外, 还有杜渐、林真等几位的读书札记.我从小喜欢曲艺, 所以床头还放了陈世和说的评书《聊斋》, 雷文治等编的快板《西游》和十来本相声集, 单口、对口的都有.

  在厕所里读书, 可不是好习惯.它往往是便秘的起因.但这习惯我已养成了多少年.在湖北干校时, 限于条件, 改过一阵.回来, 又故态复萌.但30 年代, 我就是这么读完张资平的小说的.近来放的不外乎一些闲书.

  文字工作者, 身边应备有尽多的工具书.例如外文字典, 许多人追求`新'的, 我倒是觉得也应有些早年出的外文字典.这些对翻译经典著作, 往往比新的更有用.另外, 俚语、黑社会语、军事用语、法律名词等辞典, 也应具备.工具书虽然不属阅读范围, 但有时也可以拿来读.1981 年有几个月, 我坐在病床上.英国新出的一部带插图的《百科全书》就成为我的最佳读物.随便翻开哪页, 都必然会有一两个耀眼的条目: 南太平洋某一小国少得可怜的人口, 或者非洲什么行为古怪的稀有禽兽, 而且读时可不费脑筋.在特殊境遇中读的书, 就会形成一种特殊感情.它好像同我共过一段患难.

  50 年代,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一种《文学小丛书》, 如高尔基的《在草原上》, 莫泊桑的《羊脂球》, 版式小, 便于携带, 往往又是值得反复精读的名作.近年来, 袖珍版的书偶还有所见, 如姜德明的几本散文集, 但成套的`小丛书'则不大见到了.

  前些年, 由于`大洋古'犯禁, 也为了使自己头脑简单些, 不少人视读书为畏途.那时提倡的, 实际上是愚昧主义.如今, 读书风气盛行, 且不采取官定书目的办法, 这是中华民族兴旺之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