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朱光潜:读书是一种训练

  • 日期:2010-02-23 14:30
  • 来源: 学生社区
  • 浏览:
  • 字体:[ ]
  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 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 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 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 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

  学问不只是读书, 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 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 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 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 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 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到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 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 纵然能前进, 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帐, 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 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 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 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 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 书籍愈浩繁, 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 却也是一种累, 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 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 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 书虽读得少, 读一部却就是一部, 口诵心惟, 嘴嚼得烂熟, 透入身心, 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 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 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 `过目'的虽多, `留心'的却少, 譬如饮食, 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 愈易酿成肠胃病, 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 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 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 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 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 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 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 须攻坚挫锐, 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 掩埋了坚锐所在, 只东打一拳, 西踢一脚, 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 最重要的是选得精, 读得彻底, 与其读10 部无关轻重的书, 不如以读10 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10 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不如取一部书精读10 遍.`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 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少读也不能算是差耻.少读如果彻底,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涵泳优游, 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 譬如驰骋十里洋场, 随珍奇满目, 徒惹得心花意乱, 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 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 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 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 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 如果认真学习, 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 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 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 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 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50 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 他们不能得实益, 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 而静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 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 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 以专门为借口, 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 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 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 牵其一即动其余, 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 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 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 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 愈前进必愈感困难, 如老鼠钻牛角, 愈钻愈窄, 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 不能通就不能专, 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 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 凡是在某一科学问有大成就的人, 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 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 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 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 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些人读书, 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 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 仍是如此办, 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 时而研究蜜蜂, 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 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 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 久而久之, 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 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 产生畸形的发展, 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 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 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 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 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 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做消遣, 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 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 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 尤其是一种训练, 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 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 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 或是科目, 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 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 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 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 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 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 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 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 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 以供自己权衡去取, 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 其余的这里看一章, 那里看一节, 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 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 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 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 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 但是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 且只作此意求之, 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 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学成, 八面受敌, 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 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 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 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 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 以至于对话、词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 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 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 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 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 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 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 每得一条新知识, 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 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 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 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 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 不但易忘, 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 这就是说, 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 才会生根, 才会开花结果.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