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可以说是难度系数低、容易得分的题目。对于这道“白送分”的题,很多考生却屡屡失分。细究起来,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中则暗含很多玄机,也就是有很多命题者挖的“坑”,需要考生具有“探雷”的机敏性和“挖雷”干脆性。那么,在我们的名句名篇默写中,常见的“坑”有哪些呢?
一、生僻难写字掌握不准造成错误
李白的《蜀道难》中,“ , ”句描写了飞流直下,瀑布喧嚣,水石激荡的动人场景。 根据语境分析,本题的答案应该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但这两句中“豗”“砯”及“壑”都是难写的字,其中“豗”容易写成“辉”,而“砯”容易把“水”上的点丢掉,“壑”也容易丢掉一些笔划。 《离骚》中可以佐证“既因为屈原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他,又因为采集白芷而给加上罪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的答案应该是“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而其中的“蕙纕”和“揽茝”属于生僻字,容易写错。 对于生僻字和难写的字,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写几遍,通过多次强化记忆,准确记忆。
二、句子或词语顺序颠倒造成错误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 本题要求所写的句子难度不大,应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是考生在书写时极容易把这两个分句调换顺序,写成“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败军之际”。 要想避免这类错误,一是要求我们用心记,二可以从“仄起平收”的角度考虑,上一句结尾是仄声,下一句结尾是平声,这样更容易识记。
三、虚词用错或漏掉造成错误
《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借“ , ”两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否则会重蹈覆辙。 本题所填的句子应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但是本句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而”和“也”容易丢掉,从而导致出错。 对于这类错误,大家若想避免,必须在复习时做到字字落实。
四、音同形异或音同形近字记错造成错误
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 。” 本题的答案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但有些考生极容易把“乍”写成“炸”,尤其是与后面的“破”联系在一起,感觉更应该写成“炸”,但实际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对字义理解不准,因为“乍”是“突然”的意思,而“炸”没有这层意思。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 。” 本题的答案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但很多考生容易把“砌”写成“器”。“玉砌”是指“玉砌的物件”,而“玉器”与“雕栏”意义相差较远,所以在识记时一定要考虑意义。 对于这类错误,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解背诵。
五、记忆错位造成错误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本题的答案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但有些考生却写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主要是考虑了题干中“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但忽略了“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要求。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一定要记准作者和篇目,做题时要认真审题,找出关键要素。
六、通假字记错造成错误
《荀子·劝学>中,“ , ”两句表达了君子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 本题的答案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考生在书写时,极容易把“生”写成“性”。 在我们初高中阶段,涉及这类现象的主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荀子《劝学》中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知”;《孟子》中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中的“畔”。熟记这些常考的通假字,就可以避免出错。
七、形近字记混造成错误
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本题的答案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有些考生把“沧”写成“苍”,把“粟”写成“栗”。 形近字的错误,主要是考生平时复习时辨析不清,这就要求大家在复习时注重字形。 总之,要想避开以上这些“坑”,考生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平时复习需要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多写几遍;二是书写时要留心,不要写错别字或形近字。
推荐内容
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