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了就一定能考好吗?决定高考成绩的20个因素,你知道几个?

  • 日期:2017-08-15 09:12
  • 来源: 高中生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很多同学都说自己很努力,但成绩却总是提高不了,很是苦恼。

 

实际上,这些同学有可能看到的是表象。是不是真的很努力,自己心里应该最清楚。很多人坐在教室里、书桌前的时候尚且“三闲”巨多——闲话、闲事、闲思。闲话、闲事很好理解,闲思是指人坐在那里,思绪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从课堂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王者荣耀……这些都是一种伪努力,或者说是假努力,装样子而已。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真努力,真的在勤奋学习。勤奋,指能不能主动学习,具备一些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我们也只需要分为两类:中和强。

 

整个高中三年,天赋、方法、勤奋的各种组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

天赋(强)+方法(强)+勤奋(强)=985大学以上,最强者北大清华;

天赋(强)+方法(强)+勤奋(中)=一本左右;

天赋(强)+方法(弱)+勤奋(强)=二本左右;

天赋(强)+方法(弱)+勤奋(中)=三本左右;

天赋(中)+方法(强)+勤奋(强)=一本以上,985大学以下;

天赋(中)+方法(强)+勤奋(中)=二本左右;

天赋(中)+方法(弱)+勤奋(强)=二本末流。


除了天赋、方法、勤奋,决定高考成绩高低的因素众多。今天,学习哥就列举比较关键的20个。

 

1.学业实力水平。

学业实力水平是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知识素养积累。一个学生的“现在”已被“过去”决定或基本决定,这已为高考前的历次模拟测验成绩说明。学业实力水平一般者高考若能超长发挥则会获得较满意的成绩,但这样的现象极少;若失常发挥,将是“雪上加霜”。

 

2.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分自觉型、兴趣型、被动型、强迫型四种。前两种的基本表现为:主动、积极、认真、刻苦、喜欢、热情;后两种的基本表现为:被动、消极、应付、马虎、厌恶、冷漠。勤奋是学习态度端正的主要体现,勤奋是成就学习与事业的源泉。

 

3.思维能力。

人有九种能力:言语能力、空间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人际能力、自知能力、自然感知能力、对精神和存在的思索能力。

 

每一种能力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与相应的脑区域联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的优势领域。呈现着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描述,对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些方面聪明以及把他的聪明是否实现的问题。

 

目前的学校教育主要突出、强调、培养了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高考(主要是文化课考试)也基本局限于这两种能力的考察。

 

4.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极强的同学一般来说成绩不会很差,成绩很差的同学记忆能力不会很强,记忆能力强可以说是获取理想成绩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某一学科中知道的越多,在该学科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就会比较好,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记忆成绩的提高。因为在大脑中信息存储的越完备(即拥有较大的知识库),就越容易被激活或进入意识状态而快速直接的提取、应用。

 

5.自学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有无、强弱的分水岭,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会学习”。那些学会怎样学习、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学,也最容易提高其高考成绩,他们在高考竞争中会占据更大的优势。

 

一个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实质上是由习惯的好坏决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不愿及时复习、反思,学习无有效计划,边学边玩,依赖手机、网络,不会利用零星时间,懒散等,都属于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

 

6.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50%学习方法+40%努力程度+10%智商。可见,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成绩)的决定性作用。

 

7.学校、班级的学习氛围。

学校教育环境是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重点中学、生源较好的高中一般来说占据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水平普遍较高,教风正、学风浓,学生较容易考取比较高的分数。普通中学(特别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往往在学校管理上相对松弛,有时还会出现诸多管理漏洞,则很难提升考生的平均成绩。

 

8.教师教学指导。

教师的专业素质、学养水平、教学艺术、指导方法、复习计划(备考方略)、经验、责任心等对考生成绩有直接影响。

 

9.人际关系。

在复习、应考期间,考生能否处理好与教师、同学、朋友、家长四方面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如果与他人发生人际关系纠纷与矛盾,如吵架甚至打架,这种恶性刺激将严重的破坏考前、考中的情绪稳定,酿成沮丧、愤怒、忧惧心态。

 

到了高三或临近高考,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有礼有节、合乎规范,在这个问题上不想入非非,也不要企图以所谓的情感来“慰藉”彼此失望、空虚、无聊、压抑的心灵,否则将极大冲击考试应具备的专注心态。

 

10.心理压力。

高考生的心理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自身。考生要对父母、教师的迫切心情、良好愿望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客观评价自己,淡化竞争意识,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或稍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把考名牌大学的打算改成考上重点大学即可,把考上“985院校”的愿望降低为考上“211院校”,把考上“一本”的期望转化为“考上好一点的普通本科也不错”的认识,这样降低了“期望值”则能降低过重的心理压力,反而有利于临场应试,考出好成绩,有了好成绩则不愁上不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如果志愿填报无误的话)。

 

11.是否自信。

一般来说,少自卑者多自信,不自信者多自卑。有信心者可以从绝望中寻找到希望,太自卑者往往把希望的火苗掐灭,很多学生的自卑感,多半是由一次次的考试失败造成。高考前夕,不太自信的学生需要回忆以往成功愉快的学习与考试体验,回忆以往做事成功的景象和心情,回忆因成功而受到表扬和奖励后的愉悦感受,这样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安然通过考试。

 

12.焦虑程度。

高考生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四个担心”:

(1)担心考糟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低;

(2)担心自我形象受损;

(3)担心未来前途暗淡与人生发展设计无法实现;

(4)担心对考试准备不足。

心理学研究显示,过强或过弱的焦虑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

 

13.心理调节。

研究表明,考试中的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二位,学习方法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三,学习基础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四。

由此可见,学会心理调节对一个考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考前、考场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平和、平常心、沉着、冷静、从容、集中注意、聚精会神、情绪饱满、细心。

不良心态:过度焦虑、烦躁、压抑、忧郁、苦闷、厌倦、散漫、不在乎、过于紧张、怀疑、恐惧、患得患失。

 

14.身体状态。

良好的身体状态是旺盛精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良好心态的基础。学生在复习、高考期间,能否保持身体良好的生理状态至关重要。

 

15.家庭教育。

勤奋、细心、毅力、意志、为人、情绪控制、心理稳定、吃苦精神,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与重心所在,家长不能忽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性如何,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家长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强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

 

16.不合理的理念。

将错误的认知不断内化就会铸就“不合理的理念”,会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最终会导致情绪障碍及消极结果的产生。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

“高考失败是人生最彻底的失败”这一不合理信念对高考生有恶劣影响,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这一极端错误的信念;

“较早进行文理分科能提高学生高考成绩”这一错误信念能大行其道的背景是:极端功利主义思潮在社会蔓延并波及基础教育、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以高考上线率为主的教育评价机制、顾此失彼的浅薄思维方式;

“只要学习努力,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是许多学生、家长、教师所共有的。但实际情况是:成功不一定属于努力者,但失败肯定属于不努力者;

“你不是读书的料!”这一理念若被自己的孩子接受领纳,就极有可能转化为孩子自己的另一种理念——“我本来就比别人笨,怎么努力也不行”

“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是值得商讨的一个判断,它只有在“激励”“鼓舞”“鞭策”的层面上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是要一个人学会自我安慰、容忍挫折、悦纳自己、满怀信心、发奋图强、争取成功。若畏难而下、怯步而止,“失败也是失败之母”。

 

17.其他细节,诸如考题适应性、择题盲答偶然性、批改老师偶然因素、卷面、考试居住环境等。

 

考上好大学是每个中学生多年奋斗的目标,也几乎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期待。但背后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隐性的、知识的、能力的、单项的、综合的、主体的、主体外的、个性的、共性的等等。

 

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是一个系统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学习哥坚信,有一定的智力,有学习的兴趣,有强健的体魄,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幸遇上好的老师,外界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济的、家庭的、生活的),理想的高考成绩是不难取得的。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