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

  • 日期:2009-06-22 15:25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这一方法是由吴友仁提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显然来自于城市化的两个前提。根据他的观点,我国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取决于农业生产水平。由于我国城乡人民的主食以粮为主,解决粮食的基本国策是依靠自力更生和立足于国内,所以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速度,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最终都将取决于粮食生产的水平,取决于粮食产品的商品率。预测分高、中、低三个方案进行,即假定粮食产量以平均每年分别递增5%、4%、3%的速度,推算20世纪末我国粮食生产的水平,再拟定届时粮食商品率为20%,城市人口人均用粮700斤计,推算商品粮可能供应的非农业人口数和城市人口数。
     按粮食不同增长速度,2000年我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分别可达到3.55亿、2.82亿和2.32亿。考虑到解放以来,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以 4%左右居多,三方案中中方案的预测结果比较切合客观实际。此外,吴友仁也考虑了未来基本建设投资额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假如粮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基建总投资较解放后前30年提高1倍或更多,到本世纪末全国人口为12亿,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5%。由于上述预测时间较早,80年代以来有些情况已发生变化。如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随乡镇工业的出现而兴起的农村小城镇的发展等等,都为城镇人口的增加增添了新的途径。
     此外,方法本身也有一些须商榷之处,如粮食产量不可能每年递增,而城市人口每年要增加一定比例,用商品粮的供应情况不可能预测每一年的城市化水平。再如,通过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可解决一部分地区粮食不足的问题,如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解决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而造成的粮食不足问题即为一例。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