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 日期:2009-06-22 14:48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仍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加上农村经济增长赶不上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甚至饥饿,这一切推动大量饥饿的失业农民进城,希望寻找工作机会和较佳的生存条件。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生计城市化(Subsistence Urbanization)。这些人移入城市后,一部分进入内城贫民窟区,一部分居住在城市外缘的木屋区。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有限地发展了城市性格,另一方面继续维持了相当部分的农村规范和社群关系。
在经济上,传统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结合,出现了不少家庭工厂、乡里企业,农村集市也在这些城市里以摊贩的形式出现,给移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从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就业属于非正式就业,因为这些作坊性的工厂、小家庭商店和摊贩实际接纳的劳动力大大超过其营业额所必须的劳动力,因而这是一种低度就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当前,发展中国家不仅出现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且由于大城市,特别是首位城市的吸引力,导致大城市数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胀,出现所谓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均超过发达国家。随着首位城市的急剧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体系形成很高的城市首位度。1980年,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为9.57,秘鲁为8.61,墨西哥为 6.13,委内瑞拉为3.54,埃及为2.67等。城市首位度大,一般地说,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协调本国城市规模体系的任务,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例如,厄瓜多尔1980—1984年的全国发展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16个中等城市,以加强它们在城市子系统中的中心作用。肯尼亚于1970—1983年间,先后选择18个中小城市为增长中心,给予基础设施投资的优先权。泰国在1982—1986年的五年计划中,在三个最贫穷地区选择5个区域城市作为发展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