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地理百科 > 正文

安平桥是我国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

  • 日期:2009-10-19 08:52
  • 来源: 互联网
  • 浏览:
  • 字体:[ ]
在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的辽阔海湾上,有一座十分古老的用巨型花岗石构筑起来的梁式架海长桥,这就是驰名中外,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因地处安平镇,故名。安平桥又称“镇安桥”,意取“筑桥镇锁海湾之洪波”,使人平安。因桥长五里,故别名“五里桥”。又因桥位于安海镇(又名安平镇)西畔,所以俗称“五里西桥”。这是中古时代我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历时十四年,直到绍兴二十一年(公元 1151 年)才由赵令衿续建完成,安平桥全长 811 丈,宽 1.6丈,整个桥面是用大长条石分段并排铺架在一个个桥墩之上,桥面总共用了四百一十八块条石。各段墩间的跨度长短不一,长者十一米,短者五米。每块石条的重量也不一,小的四至五吨,大的达二十多吨。各段墩面桥板衔接处,另加条石横铺。据考古和建筑学界的专家推断:当年工匠铺架这沉重的石条,是用船筏浮载石梁,先在桥下定位,再利用潮水的涨落,使石条升上墩面,并固定下来。这就是现今“浮运架桥法”的前身,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安平桥的桥墩,最初有三百六十一座,因两岸拓展、泥沙淤积等原因,现能有三百三十一墩。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砌成,有长方形、船形、半船形等多种式样。桥墩砌石最上两层的条石,向左右挑出,超过墩宽,以缩短两墩的间距和桥梁石板的跨度。由于数百年间海床滩底逐渐淤浅,和桥墩的自然沉降,今天浅水域中现存的长方形桥墩还有二百五十九座,处于单侧深水域的半船形桥墩尚存四十五座,双侧深水域中的船形桥墩还存有二十七座。
     据记载,安平桥桥面上,原来还建有楼亭、雨亭、宫亭、中亭、水心亭等五座建筑物,可供行人憩息。到如今仅剩桥中部标志着晋江县和南安县分界线的一座“中亭”了。亭内供有佛象,亭柱上镌刻着一付脍炙人口的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亭外并立两尊“护桥将军”石雕全身像。石像身高约一米七十左右,披甲顶盔,手执长剑,形态威严。这两尊石像原立于桥头,解放后迁此保存。中亭不仅可供游客小憩,建筑本身也是古色古香,富有艺术特色可供游客观赏。安平桥的护栏也有其独特之处,在桥栏和方形石柱上,分别刻有形态逼真的武士像、石狮、蟾蜍和不同的花纹图案。沿桥左右外侧水中,还立有方形实心小石塔四座、八角形石塔一座,通称为“镇风塔”,就象守护的卫士一样,把五里长桥点缀得气派非凡。桥的尽端还矗立着一座高达二十二米、六角五层的空心白塔。这些附属建筑物与长桥巧妙地配合成一个雄伟壮观的整体。安平桥雄卧在海天壮阔的自然景色之间,古往今来迎送了无数文人墨客,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游安平桥、访郑成功遗址时,追怀史事,寄意深长地留下了一首诗篇: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安平桥的兴建,对当时这一带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人们的相互交往起过重要作用。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拨了专款进行维修,现已辟为旅游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